吴丕超是黔东南州黎平县永从镇九龙大寨的一名民间画师和雕刻师,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传统侗族村落,家乡的一景一物是他对侗族传统文化的表达,栩栩如生的和美乡村图是整个村子的点睛之笔,上面记录了侗族千人大歌、鼓楼、风雨桥等侗族传统风物。


【资料图】

第一次见到吴丕超,他正踩在一个木架上,炎炎夏日在墙上画着一幅山水画。看到我们到来,一边手不停歇地蘸取颜料一边和我们说着话,在离他不到十米远的墙上,是一幅巨大的传统村落图,画中木制的吊脚楼错落有致,碧绿的梯田星罗棋布,“侗族三宝”之一的风雨桥和一棵参天大树作守护状,这幅画也是吴师傅的作品,据了解,这十里八村的墙画都是出自他的手,画的大多数是有关侗族文化的场景,有千人大歌、侗家拦路歌、棕粑节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乡村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行人了解到侗族传统文化。

“在画这些有关侗族文化的场景时,我都不用照着画,他们只要跟我说要什么样子的,我心里就有数了。”吴师傅胸有成竹地说,说话的间隙给画中的山再添上一抹碧翠。我当时好奇极了,是什么带给他这样的底气呢?

第二次见面是在吴师傅的家里,他提前准备好了饭菜,等待我们的到来。“我没有上过一天美院,我的书法和绘画都是我自学的,刚开始他们都很不能理解我,家里面也不太支持我。”吴师傅说起自己追求梦想的过程,端起碗,将那些不易和挣扎伴随着醇香在米酒咽下,他说他八岁就开始喜欢上画画,小时候会在自家的墙上用红砖头练手,自己家的墙画满了,就去画别人家的,被人追着骂,但大雨把痕迹冲刷过以后,他又会继续去画。初中毕业以后,因为家里没有钱再送他去读书,他无奈选择了辍学,但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美术梦,他在家一边学美术,一边在各个侗族村寨以彩绘鼓楼、花桥、戏台为业,而后去到外省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在2005年的时候受政府聘请,才返回家乡,开始了为家乡侗族文化宣传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吴师傅去过许多地方,也做过许多与绘画相关的职业,有雕刻厂的画匠,广告公司的美工,庙宇壁画师。原来他的底气来源于是因为他充实的内在和三十年来的工作经历,有的人不必着华丽的服装,自有不竭的力量。

2005年时4月吴丕超受家乡领导邀请回乡为九龙村文化广场设计绘制以突出侗族特色图案,吴丕超欣然答应了。他设计的图案有:三龙戏珠、绘制鼓楼、花桥、戏台融为一体图案。由于这一突出的贡献和吴丕超的奉献精神,2005年11月获得黎平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工艺美术师”荣誉证书。多年来的厚积薄发,吴师傅也有了自己的品牌,许多人慕名而来。2008年3月,吴丕超受邀前往雷山县西江镇景区为风雨桥做柱子雕刻,回来后又接到了去往凯里西出口绘画三座鼓楼的邀请,2008年6月在凯里西出口彩画三座鼓楼。2011至2014年受湖南新晃县本籁文化公司聘请,先后在新晃县各地彩鼓楼、戏台十余座。2015年受双江镇政府聘请,在双江进行一次大规模墙体绘画。2016年7月在从江庆云乡鼓楼二座,2016年9月在肇兴镇堂华村彩画鼓楼一座,肇兴镇己转村彩画鼓楼一座。2016年11月至12月在肇兴镇夏格村彩画鼓楼五座。花鸟走兽,琼楼玉宇,村酒野蔬,烟波浩渺,吴师傅画过的事物数不胜数,其中他尤擅画鼓楼。鼓楼是“侗族三宝”之一,是无数侗族人民心目中的守护神,它也是吴丕超描绘、刻画了千百遍的不朽魂。

吴丕超的木屋在偏僻的山顶上,路狭小陡峭,拐弯处伴随着绝壁。堂屋里挂着许多照片还有画卷,二楼是吴师傅的工作室,里面有许多他绘画的工具还有许多他练手的画稿和书法作品,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吴师傅的书法造诣不亚于他的绘画技术,他谈笑道:“我每天都要去练一下手,不练的话手痒痒,无论是画画还是书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吴师傅的住所虽然偏僻,但是会有许多人慕名而来拜访他,吴师傅也会热情的招待来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自返回家乡以后,吴师傅陆陆续续带有很多徒弟,他教学生不会收取一分钱,还会给他们钱带他们一起出任务。“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能学一个技艺就多一条路,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侗族的文化传承,有一天我老了,我画不动了,他们来画,愚公移山,子孙代代,无穷矣。”因为自己深知求学的不易,所以在自己学成名就以后,为后辈撑起一把伞。也因为深知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任重道远,所以无私奉献,想要培养更多的侗族守望者与传播者。正应了那句,我们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为自己开一朵花;我们奉献世界的心,是为世界开一朵花。

这位和蔼的中年男人,他拥有的故事与经历,深深打动了这群少年人的心,在一个平平无几的乡村有一位为了家乡的文化在默默付出,随时撒种,随时开花,使得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吴师傅在睡午觉时,我们悄悄离开了,下山时,通往他家的不再是蜿蜒陡峭的山路,而是一条热爱与坚守浇筑而成的康庄大道。

通讯员 王丽莎

编辑 王文菊

编审 杨理显 吴思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