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

都能觅得知音。

时间流逝太过无声无息,转眼香港回归竟已 26 周年,而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1997 年,我在纽约求学,香港回归,国内一片欢腾。消息传来,我们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们更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忍不住涕泗横流。众多海外华人音乐家纷纷启程,回国无偿甚至自费参与一系列音乐演出活动。如此盛况我亲眼见证并参与其中,现在想起来仍然会感到心情荡漾、激情澎湃。


【资料图】

提起香港,其实我并不陌生。自从举家搬迁至广州,我就与香港产生了很密切的联系。第一次去香港是 20 世纪 80 年代参加比赛,印象中那场比赛的评委来自亚洲各地,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等,当然也有香港本地的。母亲时任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也成为了那场比赛的评委。十二三岁的我初到香港,就被这繁华的景象迷乱了眼,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俨然一个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的大都市。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香港的多元与包容。它保留下来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比如繁体字,我第一次见便是在香港 ;再比如,摩天大楼背后保留了众多传统建筑,有西式的亦有中式的。

说到多元,其实这也体现在香港的餐饮文化中。大名鼎鼎的“鸳鸯”绝对是最佳体现。这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售卖饮品,因其由一半奶茶一半咖啡混合而成,故名鸳鸯。知道构成,再看这个名字,才能感受到其意趣横生、可爱至极。因为香港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这样的饮品才会在香港出现,也只能在香港出现。茶餐厅中除了鸳鸯,还有一道美食亦贯通中西。意大利通心粉很常见,但到了香港也入乡随俗产生了新形式。最大的变化有两个,第一是变小了,特别容易煮熟,普通意大利的通心粉可能需要煮七八分钟,但香港的通心粉只需两三分钟,而且没有硬芯儿,适合亚洲人的口味。第二是意大利人不吃汤面,面类通常以炒着吃为主,但我们中国人喜欢汤面,所以通心粉在香港发展出带汤的形式。汤面爱好者不得不对此改良感叹一句:知音啊!

香港鸳鸯奶茶

改良版通心粉贯通中西

逐渐适应广州的生活后,香港便成了我的周末美食打卡圣地。作为亚洲的经济中心亦是美食中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美味聚集于此,一有改善伙食的想法,我就要跑到香港。坐一辆同时有两个地区车牌的车到香港,粤式早茶、西式小点心、下午茶、大排档等等,两天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最后再坐两地牌车回广州。如此悠闲的、无忧无虑的周末,现在回想起来,也要羡慕曾经的自己了。

在上海上学期间,我担起了帮唱粤语歌的同学纠正发音的重任

后来在上海上学,去香港的时间少了,但香港对我的影响却一直如影随形。香港电影和流行音乐对我们这一辈的人来说,一定是成长过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上海,我和朋友去唱卡拉 OK,侧耳一听发现全都在唱粤语歌。我在广州生活过,说粤语自然不在话下,所以担起了帮唱粤语歌的同学纠正发音的重任。除了音乐、电影等文化娱乐方面的影响,香港美食也在上海蔚然成风。我见证了上海第一代民营餐饮的发展,那时候餐饮行业常出现一个词—生猛,但当时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现在这个词很司空见惯了,生猛代表海鲜类生物鲜活的样子,所以我们通常听到“生猛海鲜”,这是一个典型的从香港传过来的词汇。香港的生猛海鲜,有一道我特别喜爱,在高档餐厅常见,在大排档也能吃到,是颇能代表香港的美食—避风塘炒蟹。避风塘指的是让渔船暂避台风的地方,相传这道名菜就是出自避风塘。避风塘炒蟹用到的一个特殊佐料,由 30 多种辅料炒制而成,可谓包罗万象。这个味型深深吸引着我,2021 年我对避风塘传统做法进行改良,制作了一道避风塘脆皮花胶,在餐厅颇有人气,可见喜爱避风塘风味的同道中人着实不少。

香港的美味深深吸引了我

香港的多元与包容,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欣欣向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汇集于此,而人才的涌入又促使这种多元、包容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环境不仅为美食创新带来灵感,也给予了艺术工作者充分的发挥空间。作为一个钢琴演奏者,我认为如果在香港开音乐会,选曲的时候心情一定是十分愉快的。演奏者无论选择中国作品,比如《雨打芭蕉》《金蛇狂舞》这些出自广东戏曲音乐的旋律,被作曲家钢琴化之后搬上演出舞台的曲子,还是完全选用西方的古典音乐,全套贝多芬、全套勃拉姆斯等等,都无需担心,音乐和美食一样,无论风格如何迥异,在香港,都能觅得知音。

文:赵胤胤

插画:苑美峰

责编:文珊

排版:张姝简

关键词: